封面人物
  首页   福大人   封面人物   正文

第12期我校付贤智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信息来源:暂无发布日期: 2014-06-26浏览次数:

人物档案

     2009年12月2日,中国工程院2009年当选院士名单在北京正式公布,我校付贤智教授当选。据悉,在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中,共产生了48名新院士,付贤智教授是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当选的6人之一。这是我校继魏可镁院士之后,又一位荣获国家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的教授,是福州大学的无上光荣和莫大骄傲。  
     付贤智,男,1957年7月出生,福建邵武人。1978至1991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学习,先后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3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7年赴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7年由福州大学引进回国。  
     付贤智教授自1997年学成归国,在福州大学创办光催化研究所以来,十几年如一日,艰辛创业、严谨治学、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十几年来,付贤智教授针对光催化应用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带领研究团队的全体师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和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研制出一系列新型、高效、可见光诱导的光催化剂。经十余年努力,光催化研究所已发展成为目前我国光催化领域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并与德国马普胶体与界面研究所成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

 

 

付贤智:梦想的坚守者

 

    2007年10月的北京晴朗温和,十七大代表付贤智,面对着《瞭望》新闻周刊的记者,语气沉稳地说:“一方面要看到我们的差距,另一方面又要靠一步步地努力缩小差距。”这一年他领导的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已是我国光催化领域创新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的重要平台,拥有一支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团队,可是这支队伍的领头人,却保持一贯的“做事人”的低调和谨慎,“成就都是一步步干出来的”他如是说。的确从刚刚创业时的三、五人到现在的九十多人,成就的背后岂是一句话两句话能够说得清的?他坦言,“对科研工作来说,最怕的就是浮躁和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把我们国家的科研实力提上去。”  
                                   创业:回国办个实验室  
     1997年5月,面对着美国知名学府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杰出科学家”的身份邀请,付贤智决定舍弃漂亮的房子、豪华的轿车、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先进的科研设备等优厚待遇,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国的飞机。十多个小时的飞行,走下飞机见到的第一个人是从福州专程赶过来的时任福州大学副校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可镁教授,握住魏院士温暖的双手,付贤智一下子找到了回家的感觉。  
  于是在福州大学,付贤智挥就了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寂寥于斯,奋斗于斯,充盈于斯,辉煌于斯。只是今天风雨兼程走过十几年,面对荣耀和成就,无数人问他,为什么会回国,为什么又会去福大?北大的导师邀请怎么能够轻易推掉?没有挣扎吗?思想的权衡斗争是必然的,考虑也很多,只是对于付贤智来说,关于成功和幸福的定义,其实很简单,就是做事,踏实地安心地做喜欢做的事情。无关金钱更无关地位。不喜欢谈什么轰轰烈烈的爱国情,报国志,同为科研出身的爱人杨青老师的话一语中的,“贤智是个民族感情特重的人,在国外学习期间,他就总念叨着学成后要回国办个实验室。”夙愿如此简单,最初的梦想就是办个实验室,尽其所学竭力创新,致力促进光催化学科的进步和发展。北大研究生同学,如今付贤智的同事王绪绪教授也如此感慨,留法回来,年近不惑,于科研更多的是一份钟情和热爱,能把多年学到的东西用上,做想做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快乐。  
对于福州大学 ,付贤智有自己的认识 ,福州大学虽然是地方院校,但也有自己的优势所在,尤其是以工为主,应用见长,与经济建设联系密切。同时又觉得自己是喝着闽江水长大的,八闽的山山水水凝聚着他太多无以言表的情怀,尽其所能为这片故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尽绵薄之力既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的梦想。妻子杨青虽为地道的北京人,多年来一路走来,从同学到同事到爱人,杨青比谁都明白丈夫的志向。就这样,付贤智携带妻儿来到福大,在这里开始了他人生新的征程。  
回国之初,不等福州大学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楼建设完工,在魏可镁院士先为付贤智挤出的20多平米的实验室,付贤智带上刚毕业的硕士生丁正新 、本科生郑华荣、林华香和环保设计院调来的邵宇等四个年轻人,还有同为科研人员的妻子杨青,开始了一段并不轻松的创业之路。 说干就干,不等科研经费到位 ,付贤智就带领着这几个年轻人一边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始研发新型高效光催化剂的实验,一边想方设法以光催化技术的开发应用为突破口、争取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项和科研基金,一边积极从国内外物色志同道合的科技英才加盟他的科研团队。  
在福大,创业艰辛却并不孤单,这是一所扎根地方服务海西的大学,自建校以来,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勇于拼搏的奉献精神便赐予了这所学校不一样的筋骨,能够给予付贤智的也许没有北大的名声与荣耀,没有麦迪逊大学的优越待遇,但是福州大学以一种倾其所有竭尽所能的热忱,为这名归国学子创造着尽可能好的科研环境。邀请付贤智回来的魏可镁院士,当时作为福大主管科研的副校长,更作为一名同样热衷学术忠于科研的人,对付贤智来说,是长者更是同事,近30年来,魏可镁院士致力于化肥催化剂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福大这样一所省属211院校,建起了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研制开发成功的五种催化剂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在付贤智看来,这些前辈的经历,能够继承的除了科研成果及设备条件,留给他更多的是一种拼搏进取的精神鼓舞,这比什么都重要。付贤智感到非常庆幸能够来到魏可镁院士这样具有广阔胸怀和远见卓识的科学家身边工作,他不仅鼓励和支持付贤智组建国内第一家光催化研究所,在光催化新学科领域开展研究工作,而且在新落成的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大楼内为付贤智教授提供了一整层楼,作为光催化研究所的科研场所。从此,对付贤智领导的团队来说,光催化所就是大家的家,没有节假日,没有上下班,有难题一起做,有问题一起克服,碰上时间紧迫要赶一个项目,不管谁提议:“晚上加个班吧。”没有人反对,也没有人提异议,都是份内的事情,做实验,下车间,付贤智带着大家,一夜一夜地熬,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做。项目虽有大小之分,却没有主次之别,只要是工作上的事情,都以一种近乎“苛刻”的态度,认真对待。以致现在身边的同事说起老付,第一句话就是“他呀,认真,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  
福州大学长期以来,一直将人才建设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从付贤智回国至今,前后几届校领导班子都对付贤智关怀备至,给予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时任福州大学党委书记的叶双瑜副省长,非常关心付贤智在福大的工作进展,经常登门拜访,询问他们生活是否适应,事业上有什么困难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点滴之事让付贤智打消了顾虑,全身心地投入他所钟爱的科研事业。为了提升团队的科研水平,学校人事处等服务部门超常规地为光催化所引进高层次人才;为了能够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福州大学更是下了大力气,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展氛围,为付贤智和他的团队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用新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凝聚人心。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福大人以一种开阔的胸襟,继承和发扬一种以“人才”为核心,“科研”为载体,“团队”为保障的优秀传统,吸引着海内外的光催化人才,才使付贤智能够快速地组建起自己的人才梯队。  
除了人才资源,在科研的环境建设上,福州大学还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并将学校逸夫楼科教馆全部用于建设福建省光催化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和光催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使付贤智教授领导的光催化研究团队拥有了一座3500平方米的研究开发楼,具有价值近2200万元的先进专用仪器设备,一座1500平方米的工程化中试研究楼,内有两条复合光催化剂中试生产线、一条光催化膜材料中试装置和一整套光催化空气净化器评价装置,建成了光催化剂制备实验室、分析与性能测试实验室、光催化技术与产品设计开发实验室、工程化研究实验室和中试生产车间。良好的科研环境,使付贤智和他的团队如鱼得水,也使他们充分感觉到自身责任的重大,感到自己每前进一步都有来自福大上上下下的支持和关心。  
在国家计委、福建省和福州大学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付贤智回国不到一年,便争取到国家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光催化功能材料及系列产品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研究。这个科研经费达3060万元的项目是当时我国光催化领域和我省高校最大的科研攻关项目,内容涵盖了光催化技术在环保、新功能材料、太阳能应用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对光催化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形成意义重大。  
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开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光催化高科技产业,他以项目攻关为平台广聚英才。先后引进了中科院从事无机材料研究的刘平博士、留学法国从事分子筛研究的王绪绪博士、有科技开发及管理经验的张星和陈旬同志、从事半导体纳米材料研究的李旦振副教授、留学香港从事光催化研究的吴棱博士、留学美国从事材料合成研究的李朝晖博士等一批骨干人员,加入到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团队。  
有人戏言,付贤智大刀阔斧干起来了。  
光催化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于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付贤智从容地说,“光催化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可以利用太阳能进行环境污染治理和洁净氢能源生产的高新技术。光催化技术集中了催化化学、光电化学、环境科学、材料科学和半导体物理等学科领域的科研成就,使环保技术与可再生洁净能源技术自然结合与扩展,成为具有强烈应用背景的新兴交叉学科。因而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研究力量从事光催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面对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光催化技术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并已初步形成一个新的高技术产业,而我国在这一领域才刚刚起步、产业化几乎还是空白的局面,作为一个祖国和人民培养的光催化学者,他的心情难以平静,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从旅美留学期间研制的第一台光催化空气净化器开始,付贤智就立志做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光催化产品。  
付贤智接着举例说道,“人们对室外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已有深刻认识,而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状况不甚了解,以为室内空气比室外空气好,而实际上我国因空气污染导致人体疾病的医疗费用估算为171亿元,而城市的大多数居民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治理室内空气污染是一件关系国民健康的大事,而光催化技术就是着力解决此问题的。”让一定波长的光照射在光催化剂上,使受污染的水和空气中有毒有害的甲醛、苯等有机物迅速氧化分解为无毒无味的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从而达到彻底清除污染的目的。  
为了尽快在光催化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迅速占领这一新兴学科的前沿阵地,取得发展这一高新科技产业的主动权,付贤智以敏锐的洞察力,紧跟学科前沿,确定光催化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以及产业化实施的主攻方向,又制定了在应用领域首先取得突破的多套攻关方案和实验方法,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以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回国十几年来,他领导的光催化研究所针对光催化科学和应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将光催化技术应用成功地拓展到环保、建材、军工、电力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成果。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等5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一批与军队、企业合作的应用研究项目,解决了制约光催化技术产业化实施的重大科技难题,成功地研制出固体超强酸高效光催化剂、多功能光催化空气净化器、自洁灭菌陶瓷,自洁抗雾玻璃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光催化系列产品,并逐渐实现了产业化,被国家计委授予“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获发明专利授权21项,发表论文210多篇,为我国光催化科学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培养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学术、技术和管理的新秀,形成了一支拥有4位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9位博导为学术骨干优秀科研团队,入选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福州大学光催化研究所经省工程中心和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发展成为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研究中心,无论是从科研队伍、科研设备,还是从技术创新能力和工程化研究水平来看,都已成为我国目前光催化领域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人才培养基地。

创新:高校担负着重要任务

     十七大报告,中央明确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一就是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对此,付贤智深有感触:“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是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我们要抓住机遇,就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我们国家由制造大国向创新大国迈进。”  
在人大代表座谈会上。付贤智发言:“我们需要的是重大的原创性的自主创新,我想我们国家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有了些积累,如果按照总书记报告去做,我想不久的将来中国一定会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人实际上在世界上是非常聪明的”。  
在光催化所付贤智不仅抓基础科研,更是把目光移到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市场上。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才能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他作了一个形象比喻:搞科研不是“交钥匙工程”,像工程队那样盖完房子,结完帐就走人。要把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把新的产品推向市场,付贤智给自己作了定位。一方面,他是一个科研组织者,安排人力物力进行产品结构设计和生产线设计;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营销员,耐心寻找一些有生产能力的企业,极力向他们推荐产品开发市场的前景,洽谈合作事项。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道路并不平坦,一名纯粹的科研工作者面对着千变万化的市场很多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对此福州大学校领导十分重视,时任校党委书记叶双瑜亲自出动,陪付贤智一起到企业进行洽谈。经过多少次座谈,多少次走访沟通,2000年研究所与万利达集团联合组建了漳州万利达光催化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光催化环保产品开发、生产,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地实现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多功能光催化空气净化器专利成果的产业化,首批产品推向市场,以其高效分解有机和无机污染物、杀毒灭菌的功能,解决了困扰人们多年的室内空气净化难题,深受消费者欢迎,并出口美国、俄国和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品于2002年被国家经贸委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获得福建省优秀新产品称号。  
付贤智领导的光催化研究所的应用研究始终面向社会,按照社会需要选择科研课题,把功夫下在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泛应用前景的高科技产品上,把论文写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第一线上的做法,不仅拓展光催化技术的应用研究范围和领域,促进光催化高新技术在环境保护、新功能材料、太阳能利用、电力输送线路、国防军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他们与企业合作立项承担的石化工业废水光催化技术深度净化处理、印染和制鞋企业废气、废水深度净化处理、防污染高压绝缘子的研制等应用研究以及与军事科研部门合作,进行光催化技术在军事领域里应用研究,承接了一批国防科研攻关项目,不仅取得了科研的累累硕果和良好的经济社会和国防效益,培养一批动脑和动手能力都很强的人才。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使大学要为经济建设服务,按照社会需要办教育、搞科研;企业要依靠科技进步求发展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产学研相结合,协力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和谐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除了科研,付贤智最重要的角色当属为人师了。从美国留学回国十多年来,亲眼目睹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深深感到作为一所立足海西服务海西的大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福大的责任,更是海西发展的迫切需要。他育人寓教,身先垂范,以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忘我的工作精神、求真务实的科研作风和淡泊名利的生活观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他一直告诫自己的学生,治学一是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善于创新的意识;三是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四是要有实事求是的品德。回国以来,他已培养60多名硕士和博士,这些学生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以老师为榜样积极努力地从事光催化科研和教学工作。  
                                    成就:这不是我一个人的

      人们总是好奇,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一个什么样的领头雁,带领着一群什么样的人取得了这样的辉煌?  
创业伊始的艰辛,现在想来,淡淡一笑,并不想过多提起,只是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付贤智都会提起曾给自己帮助和扶持的前辈和同事们,“功劳不是我一个人的”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  
对于成就,付贤智总是保持一贯的低调作风,习惯性地很平静地说:“成功的关键还是因为大家的支持和我们自身的良好工作基础”,在这支90余人的队伍中,有作为学术和工程技术指导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高级工程师等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组成的科技骨干,还有一群年轻的博士硕士。“团队”“责任”几乎是光催化所每一位老师都会提及的词。副所长王绪绪一次一次地比划着说,“拧成合力,才能办大事。”  
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个性,却有着同样的追求:“做科研,搞学术”。如何把这些富有才华而有个性的人团结以来,付贤智有说不完的话。他了解大家的心思:“关键是要委以重任,让每一个人能独立地开展研究工作。做科研的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就高兴。”而对于每一位新引进的老师,付贤智都要与之亲自交谈,而谈话的内容,首先就是团队精神。付贤智总是说,“工作不是靠一个人,科研工作尤其如此。不团结,就没有共同的目标,就很难把力量集中在一起,就很难有大的成就。不要考虑个人的荣誉地位,只要做出成绩,团队上去了个人也就上去了。”谈起自己的团队,付贤智语气中充满骄傲和期待,“年轻人都非常优秀。我们团队里有4个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除了我以外,其他三个都很年轻,李朝晖还是教育部长江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对于年轻人,“首先是‘老同志’要以身作则,‘老同志’是指最早引进的一批人,要给年轻人做榜样。”“另外,要引导大家集中精力做好科研、带好学生,积极营造勤奋、进取、严谨、谦让、和谐的研究所文化。”  
在这样的团队精神的感召下,光催化所团结和谐的科研氛围异常浓厚。刘平说:“平时大家在实验室里就是工作,就是工作间的交流,很少说闲话。”而这看似“枯燥”的生活,老师们乐在其中。“关键是兴趣和自觉的关系”,王绪绪笑着说,“做研究要做到随时随地地想,以至于达到忘我的地步。”  
所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因为随时随地在想问题,用李旦振的话说,“在家里也是上班。”对此,李旦振认为再正常不过了:“作为研究人员,这是必然的工作状态。”付贤智认为:“做大事情必须加班加点。”因为经常在实验室做试验,骨干老师们的勤奋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晚上、周末、假期,甚至春节的时候,实验室里总是有忙碌的身影。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在关键时刻,这个团队显示出了威力与作用。抗击 “非典”时期,在接到国家防治“非典”指挥部科技攻关组调拨光催化抗菌口罩的任务时,尽管时间紧,任务重,研究所还是无条件地接受了任务。付贤智带领着大家不分昼夜,筛选各种方案,反复试验,研制具有抗菌和阻隔飞沫等功能的光催化抗菌口罩,三天之内,实验室精心制作了 5000余个光催化抗菌口罩,按时完成了任务。在最后成功的时候,曾有过的疲劳和艰辛总是觉得不值提起。  
除了这群可爱的同事,付贤智记在心里的人还有很多。“把我引进福大的魏可镁老校长多年来一直关心着我们,为了支持光催化所的科研攻关,他把自己刚从日本进口的气相色谱仪等先进仪器提供给我们使用。我们的中试车间,至今都是使用他领导的国家化肥催化剂工程研究中心的房子。我妻子杨青加班加点搞科研累倒住院开刀后,又是他把杨青调到工作有规律、能正常上下班的学报编辑部工作,以便能有时间照顾家庭,使我能专心致志地搞科研。时任校党委书记的叶双瑜同志,经常来我家里问寒问暖,为我们排忧解难,还和当时的省计委江金和副主任等多次带我到北京国家计委汇报工作、争取科研攻关项目和科研基金。”“还有已故的王良溥副省长,在我海外归来的第二天,就接见了我全家,表示有什么困难省里和福大都会尽力帮助解决。……”  
谈起这些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和领导,付贤智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这个从闽北“林海粮仓”邵武小镇走出来的人,留洋归国,经历无数,不变的却是祖辈留下的朴素的感恩情怀,从来不计个人得失,拿出绝大部分属于自己项目的奖励费激励其他师生。把省政府奖励给他的豪华型凌帅轿车,自费报牌后,供研究所使用。年终所里奖金评比,付贤智经常不是拿得最多的人。身边的同事谈起他,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毫不吝惜地给予“领军之才”的美誉。  
这就是付贤智,同行眼里是令人钦佩的光催化学者;同事看来,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富有魅力而不张扬;于亲人朋友是一个重情重义、心胸宽阔而又温暖平和的人;在学生眼里,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导师,督学严格而又可亲可敬的长者。  
如今的光催化所已经从那个简陋的实验室走出来了,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阔步向前。只是面对这些,付贤智却喜欢谈差距,鼓励大家,精益求精,争取走入国际领先水平。就像十年前的福大光催化人怎么都不能想象会有今天的辉煌一样,面对未来的路,这群献身科学的人,要做的一定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

 

许晓凤 葛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