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新闻
  首页   美丽福大   校友会新闻   正文

分别半世纪 重聚忆往昔——记福州大学首届毕业校友聚会

信息来源:暂无发布日期: 2009-03-12浏览次数:

   2008年10月24日下午,来自香港、西安、上海、杭州及全省各地共计37位61届校友在怡山校区机械北楼104室举行“福州大学首届毕业校友庆祝50周年校庆聚会”,欢庆母校50华诞。校友们感慨于福州大学今天的变化,在衷心的祝愿母校五十周年校庆的同时,也希望福州大学能够越来越强大,成为当之无愧的“南方清华”。校友会上,那些许久未有见面的校友难掩激动之情,互相问候,畅谈友情。前辈们脸上都洋溢着爽朗的笑容,仿佛回到了那段青葱岁月!
  那段艰苦的岁月
   1960年8月2日,原厦门大学数理化三系部分专门化三年级96位和一、二年级共计410位学生以及从厦大数、理、化三系及公共课教研室调配126名支援福大的教师们,在新任副校长卢嘉锡教授的带领下一同迁来福州, 来到了这个正在建设中的福州大学,开始了他们大学生涯的最后一年求学时光。他们是遵照省委决定、服从学校召唤而来,他们放弃了厦门大学优越的教学设施,放弃了将来优良的分配条件来到了这里。只是想为福建建设“南方清华”进一份绵薄之力而来。不论出于何种原因,当他们选择了为福州大学而面临无法想象的艰苦时,当他们选择肩负起开创历史的使命时,开拓者这个光荣的称号已然非他们莫属。
    你知道1958年之前的这块土地是什么样子吗?这里没有优良的硬件设施和丛丛林立的教学楼,只是一片片田地,还有那一群肩负着建设福州大学使命的年轻老师和干部们。建校初期福州大学的学习、生活条件很艰苦,翁金锭校友回忆起60年刚到福大时的情景说:“当时的教学实验楼只有机械北楼盖好,四幢学生宿舍,膳厅是风雨竹棚,教室是简易教室,当时有想过条件会艰苦,但没想到会如此艰苦。”当谈起当年的学习环境,几位校友的言谈中都离不开、“竹棚”、“漏雨” 、“西禅寺走廊”这几个字眼。毕业后留校任教的化学系郑基甸老师回忆道:“那时我们的实验室,就在图书馆旁的老物构所楼里。”许多校友告诉我们,刚刚建校时没有图书馆,所有的书籍都寄放在隔壁西禅寺大殿里。他们笑着说:“当年的西禅寺课室没现在这么好啊!”。
    如此艰苦的不仅仅只是学习条件,生活条件同样很恶劣。说到这儿,老一辈们都很有感慨,当时的食堂建在这栋教学楼后,被叫做“竹棚风雨膳厅”——几根竹柱子、边上围着草席,泥土地,大雨天都把脚泡在积水中吃饭。那时候的空心菜被戏称为“无缝钢管”,海带叫“钢板”。当时没有油烧菜,只用开水捞的“无缝钢管”和“钢板”轮着吃。一天只有8两米,要分成三顿不够吃,饿着肚子还要參加建校劳动。学生自己开垦土地种地瓜、牛皮菜之类的蔬菜。60年困难时期很多学生都水肿了,患水肿的学生每天能分到一个糠饼,当时还很羡慕那些水肿的同学有糠饼充饥。陈谋瑞校友回忆道:“我们数学班的劳动很厉害,种了很多南瓜,上缴后余下的就放在床底,床底满满的全是南瓜,我们的毕业宴会就是南瓜宴。”一位校友指着远处的宿舍楼告诉我们:“当初我们还给那栋宿舍挑过砖块呢!”。李志达校友回忆道:我们化学班参加建校劳动是修建现在化工楼前那段道路和挖掘轻工楼前一段环校河。
   他们每一个人不仅仅是学习,还参加建校劳动、帮助建校都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他们没有抱怨、没有退缩,咬紧牙根勇往直前。在这群学子的心中,“学”就是要克服各种困难,在特殊时期培养起张孤梅书记所倡导的“艰苦奋斗”创业精神,成为他们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那份共患难的情
  “哈哈,‘机关枪’你来啦!”随着一位笑眯眯的老奶奶从车上走下来,“机关枪”的叫唤声使得现场热闹了起来。一问之下才得知,这位笑眯眯的奶奶叫林芷兰,是首届数学校友。其他校友们都还记得,当年的她是一个文艺特长突出、乐观向上的女孩。当被问起当年的生活时,林芷兰校友笑着告诉我们:“条件是很艰苦,在那种条件下,我们也是苦中作乐。现在可不一样了,是乐中做乐啊!”
   “机关枪”、“班长”,一些颇有意思的代号仿佛将他们带回了那段“苦中作乐”的岁月,每一位校友脸上都洋溢着开怀的笑容。艰苦的环境,不仅成就了他们坚毅的性格,更让他们收获了一份共患难的友情。郑基甸校友说:“当时我们没有什么娱乐,每天就是学习、劳动,没有地方玩,没有搞活动,印象最深的就是去农村实践劳动。”条件很艰苦,可是他们都发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互相扶持共度难关!
   乘着这次福州大学五十周年校庆之际,校友们相约重回母校看看,大家都十分的开心。即使有些校友47年不见,但仍能够在见面时喊出他们的名字,亲切的握手、拍着对方的肩膀,共同分享着属于他们的回忆。
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难忘师恩!对于这群校友来说,在福大的那些日子里,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生活中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及学习工作上的严谨求实态度。当提及福州大学的教学时,老校友们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严谨”二字,影响他们最深的就是卢嘉锡教授。
   郑基甸校友说:“我最想感谢的就是卢嘉锡教授,他工作严谨认真,严格要求学生,而且积极的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李志达校友回忆道,学生时代给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卢嘉锡教授,他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他铭记终身,李老师说:“卢嘉锡教授,不仅对福大建设做出杰出贡献,他一向重视教学工作,身体力行,亲自为化学系青年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讲授《高等无机化学》、《群论》等课程,我有幸聆听卢先生的讲课,他教学严谨,上课十分精彩,他讲课概念清晰,层次分明,语言风趣,生动活泼,由浅入深,剖析透彻。这些都在我后来的教学生涯中起了很大的帮助,同时培养了我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另一位老校友也不断在强调着福大认真严谨的作风。他描述当年物理老师、去年刚刚去世的高怀蓉教授。高教授在关心学生和严谨治学方面令他佩服不已。林立炜老师谈到,高教授不仅在他上学期间给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他毕业留校后仍是对他谆谆教诲。有这么一件事,林老师至今仍记得,大学时他们学的是俄语,可是要带研究生,不得不学习英语,英语中表示“测试”的单词还有很多,而“test”并不是通用的。在他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高教授不厌其烦的教导他。高教授的严谨教导,使本来没有英语基础的林老师,英语能力提高很大。“高教授教我的严谨,使我受用终身啊!”年过70古稀的林老师深情地感慨道:“就是这样认真、严谨的态度,使我们首届毕业生都有很大的成就,留校任教有31位,(包括寄读华东化工学院61届毕业留校10位,后来调出一部分)。其余的有的进了厦大、华大、农大,有的在香港大学,还有的甚至在上海人才济济的地方当上了研究所副所长等等”。
   校友们希望福大能够把卢嘉锡名誉校长“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影响更多的学子。他们也衷心地祝愿母校越办越好,早日成为东南强校。
   明天,在你们身上
   “学精于勤”、“好好学习,要先苦后甜,别忙于享受”。交谈中,几乎每一位校友都这么说。老前辈们看着我们年轻学子的眼光总是充满了慈爱与希望,他们不仅仅是一群在校学子,更是福大与 社会的明天!
   林梅珍校友说:“现在的学生很多都吃不了苦,喜欢玩电脑游戏,最后学习跟不上,身体也搞垮了”。她深切的告诫我们:“你们年轻一代,要珍惜学校现在的优越条件和生活环境,好好学习,全面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素质和品德,积极锻炼身体,将来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些一直奋战在教育一线的老教授们对现在学生的学习状况很关心也很担心。“希望学生能艰苦奋斗,努力学习,这是很重要的。”郑老师一直念念不忘“艰苦奋斗和严谨求实的精神,因为它给我的教学生涯很大的帮助” 。“但是,现在有些年轻的老师上课不是很认真,导致同学们觉得老师随便上,我们也可以随便听,于是就只想得六十分,混个文凭就行。”从教40年的李老师语重心长地说:“希望青年教师首先要“当好助教,过好教学关”,这是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
   当我们和校友们说再见时,我们的相机里留下了他们的身影,脑海里留下了他们热情的态度和语重心长的教诲。时代在变迁,我们的精神不能变,郑老师的“希望中国更富强,人民更安康”,寄托了老一辈学者对福大所有学子的美好愿望,希望学子们能够找回福大创始之初那种不畏艰苦、严谨认真的奋斗精神,认真刻苦学习,继续把福大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建设东南强校而努力奋斗。
   后记: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今天到会的首届校友一共37位。有一些校友因为身体不好不能亲自来场,还有部分校友已经过世。对此,笔者感到深深的悲痛与遗憾!看着那些年迈的身影,我们的心被触动了。在物质生活条件优良的今天,我们不该忘记那些为我们创造良好学习条件的开拓者们,更不应该忘记那份支撑着他们熬过苦难的精神。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对他们说一句:“感谢您,开拓者!”
                                          学生记者:洪文静  陈洋洋  陈  梅  李颖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