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榕城,暖风和煦,花团锦簇,榕树成荫。在这美好的时节,5月17至20日,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港澳台地区和省内外的6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福州,参加由福州大学承办的首届闽商国际研讨会,共同探讨闽商问题,研究闽商文化。
5月17日下午3时,首届闽商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在福建会堂举行。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陈桦女士,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郑道溪先生,省政协副主席、省委统战部部长张燮飞先生,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笃彬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先生,福州大学副校长王健先生,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古与人类学院院长彼得•贝尔伍德先生,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馆长、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臧振华先生,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钱江先生,英国林奈学会院士、台湾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张汉良先生,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女士出席了开幕式并在主席台就坐。出席开幕式的还有来自世界各地和省内外的60多位专家学者,福建省部分厅局单位的领导,兄弟院校的领导,科研协作单位的负责人,部分商界代表、媒体代表以及福州大学的师生代表。
福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笃彬主持开幕式并首先致辞,他对出席研讨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来宾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以区域建设和福州大学建设的战略高度阐述了此次闽商国际研讨会的重大意义。
陈桦副省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闽商以及对闽商研究的意义。她说,闽商是一个区域性的课题,它所代表的精神,是福建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文化支持;闽商,又是全国性的课题,海洋文明是今天中国发展的内在文化资源;闽商,更是全球性的话题,历史以来,闽商的活动早就属于世界文明史的一个部分。今天的闽商,更是福建改革开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舞台上一支活跃的力量。对闽商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海洋文明的研究,既是追本溯源,恢复人类历史原貌,也是为今天中国改革开放寻找本土文化资源的努力,更是交流探索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促进闽商发展壮大的需要。
开幕式结束后,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考古与人类学院院长彼得•贝尔伍德先生,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馆长、“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臧振华先生,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钱江教授,英国林奈学会院士、台湾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张汉良先生,福州大学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教授先后作了题为《亚洲季风区和粮食生产人口的早期历史》、《新石器时代跨越台湾海峡的互动——对南岛民族起源与扩散问题的意涵》、《16-18世纪福建商人的海上贸易》、《瑞典植物学家林奈与茶叶的西传》、《闽商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的主旨发言。这些发言有的从考古的角度阐述了福建海洋文明的特性和起源,有的通过考证证实了两岸文化与族群的统一性,有的则深入阐述了闽商的历史贡献与现实的意义。王健副校长主持了这一环节。
开幕式当天晚上,福州大学还举行了招待酒会。在酒会上,福州大学校长付贤智院士向受聘为福州大学名誉教授的彼得•贝尔伍德先生和受聘为客座教授的焦天龙等九位学者颁发了聘书。
5月18日,研讨会分“考古发现”、“经济与经济史”、“文化迁徙与交流”三个论坛进行,60多位代表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展开论述,与其他代表进行交流、研讨。
19-20日两天,与会代表将兵分两路,一路前往武夷山,参观古汉城遗址,并与武夷山企业家、政府相关单位人员和武夷学院师生代表一起参加武夷山分论坛的研讨会;一路前往厦门,参观考察晋江庵山遗址和晋江博物馆,参加厦门大学分论坛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