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人物
  首页   福大人   封面人物   正文

第20期未曾出土先有节 纵使凌云仍虚心——记日本东宇株式会社 董事长 陈熹校友

信息来源:暂无发布日期: 2014-09-05浏览次数:

在海外闽商成功人士的经典里,大都有着似曾相识的模式。

然而,日本华商、东宇株式会社董事长陈熹校友的成功,却别有一番风景——

与传统的成功模式不一样:在看似蝇头小利的食品行业里,他执拗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辛勤地耕耘着属于他自己的三分一亩地。在近30年的日积月累中,他的企业王国已经走上了日趋繁荣成熟的坦途。

陈熹坦言,“我的财富来自社会,也应该回馈社会”。采访中,这个平素少言寡语的汉子,第一次自豪地向笔者讲述了他这几年所做的善事:

2003年,中国爆发了大规模的SARS,他除了自己捐献100多万元日币以外,还筹备了大型募捐晚会;

十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为福建建瓯、松溪的贫困学生提供每年十余万元人民币的助学金;他同时还为湖南湘西自治州的贫困学生提供资金帮助;

他捐献200万元人民币,为母校福州大学增建交流中心和实验室;

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的国际会馆因地震受损,他又慷慨解囊,出资了5000万日币重建。

在日华人文化节,乒乓球赛,高尔夫球赛,四川地震,日本东北大地震,世界华商大会,世界华商论坛……各种华人活动,10万,50万,100万日元,自己也记不清捐的善款……

陈熹的讲述让笔者既惊喜又感动:与陈熹交往多年,在笔者的印象里,陈熹外表朴实憨厚、生活节俭低调。他,做了这么多的善事却始终守口如瓶!

陈熹的人生旅途让笔者产生了浓厚的好奇:

跟随他的足迹,能否探寻一个闽籍侨商那些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以及他真实的内心世界?

 

“海外求学创业”

 

1980年,陈熹考入福州大学轻工系食品食品工业专业。毕业后分配到福建省经济委员会食品办公室,主要从事关于食品行业的规划、政策制定、监督管理等行政工作。
    1987年,在朋友的介绍下,他辞去工作来到日本留学。“虽然当时出国的人还不多,但福建自古就是侨乡,左邻右居家都有在海外的人,我家也有亲戚旅居海外,所以对出国没有抵触感。当时我出国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想出去看看。”陈熹坦言,是侨乡的风习让他放弃了安逸的机关工作。
     来到日本后,生活状况并不顺利,连读了两家语言学校,结果学校都倒闭了。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在丽泽大学念了一年别科,终于考入了千叶大学大学院硕士课程,专业仍是食品加工。

一边打工一边上学的经历使陈熹得到历练,用他的话说,“洗碗、跑堂、清扫、建筑、搬家,日本的3K工作(险、脏、累)基本都干了一遍。虽然很辛苦,但以后干什么都没有抵触感,成为人生的宝贵经验。”
 

中日食品贸易使者

 

1992年,陈熹正式成立了会社。最初因为没资金,只是做中介,介绍日本客户购买福建省外贸企业的产品。刚开始做些毛巾、雨伞等杂货。即使这样,中国企业出口商品也需要审批,联系供货企业也需要通过国内朋友帮忙。

中日蔬菜贸易业界里,备受瞩目的人物——东宇株式会社社长陈熹在白手起家、艰苦打拼的经历中,创造了许多个“第一”。他是从北京机场向日本运鲜香菇的第一人、借道香港向日本出口鲜香菇的第一人、用船运向日本发送鲜香菇第一人,同时也是把鲜荔枝引入日本的第一人,在中国加工即食小菜上架日本超市并创下同类产品单品销售冠军……这一连串的“第一”勾画出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折射出他超人的眼光和事事敢为人先的胆识。  
   90年代初期,随著中国对外贸易的扩大发展,中国蔬菜开始出口日本。陈熹迅速看到了这个商机,他发现中国香菇与日本产差价的商机,而福建正是香菇产地。他还发现,鲜香菇直接运送到日本的拍买市场,三、五天内就能结账,资金流动快。这对正处在创业期、资金不足的陈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做蔬菜贸易以前只有台湾人做,当时中国蔬菜刚刚进口日本市场,市场很大,货源紧张。起初,从上海一天只有一班飞机空运蔬菜、水产等货物,仓位非常紧张,航班只有4、5吨仓位,货物原价几乎和运费相同。当时只要能申请到仓位就可赚钱,我们如果申请到1.5吨仓位,一趟下来就可以赚到几十万日元。”陈熹正是用超人的眼光把握了商机,这样一年下来就积攒了数千万日元。
   为了增加出货量,他改为从北京空运到日本,别的商家纷纷效仿。随后,他开始与其他贸易公司合作,获得政府的蔬菜配额,借道香港运到日本,一般商家并不懂这些转口贸易程序,陈熹成功把行业竞争对手甩在身后。
    在生意中,陈熹还利用专业优势,把香菇一部分水分蒸发掉,使香菇的保鲜期延长至一个月。这样可通过海运把香菇运到日本,租用的渔船,一次就可载货100吨,运费大大降低。
    在陈熹的创业经历中,每次成功后同行都会效仿,而他总能比同行早一步。在90年代后期,东宇株式会社的鲜香菇在日本关东地区进口鲜香菇市场上已占1/3份额,1年发货量达2、3千吨。
    除了鲜香菇生意外,陈熹还是把中国大陆鲜荔枝引入日本的第一人。
    在市场上,他偶然发现有鲜荔枝出售,一打听才知是台湾产的。当时他就想,中国大陆的荔枝为何日本没有卖?经过半年调研,他发现,这个想法是可行的。1995年6月,陈熹通过中国驻日大使馆与日本农水省签合同,成功把中国大陆的第一批鲜荔枝运抵日本,中国中央电视台还做了特别报道。虽然,因商业前景不明朗,最终没有作为长期业务,但荔枝成为第三种可合法进口日本的中国水果,证实了陈熹为中日果蔬贸易所作出的努力。
   90年代末,中国出口日本的蔬菜量节节攀升,到2000年,日本从中国进口的蔬菜总量占中国出口蔬菜总量的45.6%。日本为了保护本地农业,2000年4月,日本政府通过一项决议,对从中国等地进口的大葱、鲜香菇、灯芯草实施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具体内容包括,从4月23日起的200天里,限制进口量以内的产品征收3%至6%的关税,超过部分则征收106%至266%的关税。这是相关贸易商万万没想到的,对陈熹也不例外,他回忆说,“那时是我们做新鲜香菇的高峰时期,当时一年日本新鲜香菇进口量约4万吨,而今只有数百吨。事实上,那个制度出台以后,生意几乎不能再做。”但陈熹早已未雨绸缪,当日本大小商家都开始做鲜香菇生意,销售鲜香菇的利润越来越低时,他就开辟出了新的领域,瞄准了以生产干香菇为主的食品深加工行业。
    1999年2月已在福州租赁厂房,加工食用菌出口,实施紧急进口限制措施出台以后,这让陈熹加快了从新鲜蔬菜贸易到加工蔬菜贸易的业务转型,2001年4月末,他投资2500万人民币,引进日本技术在福建省建瓯市建造了闽北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加工厂,厂区占地面积32239平方米、建筑面积12469平方米的罐头、速冻食品加工企业——建瓯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
    2006年扩大生产规模,在福州南部金山工业区投资5000万人民币建造了中国最大的食用菌出口加工厂,厂区占地面积31750平方米、建筑面积3312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企业——福州柏物产食品有限公司。年生产各类干制食用菌产品等1800吨。
    “本身做蔬菜水果贸易的科技含量不高,但做蔬菜加工则需要技术,这和我多年的专业吻合。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做市场很难,作传统行业更难,千叶大学的同学在日本市场开拓方面也帮了忙。”当陈熹经营转向后,他发现以前所有的经历都成为宝贵的财富。
    现在,东宇株式会社已发展成为以生产食用菌为主的大型食品加工贸易企业。每年从中国工厂加工进口干香菇约400吨,覆盖日本约7%的市场份额;黑木耳约100吨,覆盖日本约15%的市场份额。明治制果、山崎面包、日本火腿等加工厂和连锁便利店超市等大型企业都与东宇株式会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06年,已从事食品行业20多年,公司经营日趋走向稳定,想在国内开拓食品以外的行业。因父亲是建筑设计师,担任过福清建筑公司经理,从小耳闻目睹建造房子的过程,使他产生了进军房地产开发的念头。通过市场考察,在当时地价比较低的长沙购地,首盘开发了10万平方米的商住楼盘。

旅日二十多年,在商界做出骄人成绩的陈熹,一直热心于服务和联结华人社会。他是日本中华总商会的发起人之一,现任总商会付会长。又是日本福建经济文化促进会发起人之一,现任会长,怀着对母校的情节,担任了日本福州大学校友会筹备会会长。他表示,之所以愿意付出精力投身华人社会活动,是因为他亲身领略了身处异乡的风风雨雨、潮起潮落,感受到在日华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
    谈起社会活动,他说,“许多活动中,印象最深的要数日本中华总商会2003年为中国爆发SARS而组织的捐款活动。那次活动是我和另外一位理事一起组织操办,当日就收到700多万日元。真正地感受到了在灾难袭来的时候,华人集体的力量和日本民众的热情。

从懵懂的留学生,到食品加工贸易商,从白手起家的日本创业,到回国投资,回报桑梓,陈熹用深刻的人生历练,讲述了他的商海故事。陈熹也用他的成功启迪著更多的在日华人,继续拼搏,继续发扬“爱拼才会赢”的创业精神。

面对陈熹的人生旅途,笔者不禁想起了一句诗词“未曾出土先有节 纵使凌云仍虚心”。这句宋代诗人徐庭筠的咏竹诗,不正是陈熹人格魅力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