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事迹
  首页   校友风采   校友事迹   正文

校友风采 | 杨鸿耀:情系家国初心如磐,志在四方奋斗不息

信息来源:暂无发布日期: 2024-12-13浏览次数:

在新时代的和煦春风中,我们收到了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包陪庆、曹其镛等杰出人士的亲笔回信,这封信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特别是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爱国爱乡情怀的高度赞扬与深切期望。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重要精神,我们决定广泛宣传报道福州大学在港优秀校友的感人事迹,激励更多福大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心、桑梓情,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筑中国梦。

人物简介

 


杨鸿耀,福建福州人,1969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工系有机合成专业,1974年定居于香港,1988年创办香港新城市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和香港高巧发展有限公司。曾任福州市政协委员,福州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現為福州大学香港校友会荣誉会长,福州大学兼职教授,香港福州社团联会副主席,香港中西区各界协会副会长,香港福州马尾联谊会創会会长等职。多年来凭借真才实干和优良服务,获得业界高度评价,屡获香港警务处各级奖项,并于2011年获得香港特区政府表彰,颁授“行政长官社区服务奖”。杨鸿耀在事业有成之时,不忘回馈桑梓,捐资助学,乐育英才,曾两次获中央统战部邀请参加天安门国庆观礼,三次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荣誉牌匾和热心公益事业荣誉奖章。

家国情深,不忘桑梓

杨鸿耀的故事始于一个普通的小商户家庭,父亲早年远赴香港行船,家中靠卖酒维持生计,艰苦的环境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勤俭节约的品质。1964年,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州大学,成为化工系的一员。在校期间,他为人热忱、待人诚恳,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展现出非凡的才干与责任感。

毕业后,杨鸿耀被分配到福州二化聚氯乙烯车间工作。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未给予知识分子应有的尊重,工资由公家分配,学历并未成为晋升的敲门砖。面对这样的现实,他并未气馁,而是选择了背井离乡,前往香港奋斗。这一决定,不仅源于对外面世界的向往,更蕴含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和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在香港,杨鸿耀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从艰难到成功的转变,但不论身处何处,他始终保有浓厚的家国情怀。立足香港后,杨鸿耀积极参与香港各项爱国爱港的社会活动,旗帜鲜明地担当在前。2017年,杨鸿耀广泛团结香港福州市亭江联谊总会的乡亲,高举爱国爱港的旗帜,到中环大会堂前热烈欢迎习近平主席到香港视察。2020年,作为香港福州亭江联谊总会创会会长的杨鸿耀先是与联谊总会义工团队共同呼吁在港乡亲、街坊市民签名支持全国人大涉港国安立法,后又自发担任活动义工,自设宣传街站,积极向市民宣传“支持人大决定 踢走揽炒议员”大签名活动,坚决拥护全国人大常委会11.11决定,得到市民的热情支持和参与。



尽管长居香港,杨鸿耀的心却一直与故土相连。他长期活跃于旅港福建商会等组织,身体力行地为福建籍乡亲提供帮助和支持。传统佳节时,杨鸿耀带领社团成员向老弱患病、孤寡单亲、工伤在家等生活困难的在港榕籍乡亲送去节日祝福以及物资慰问;抗击疫情时,杨鸿耀深入一线,自发到核酸检测站做义工,协助维持秩序,为在港榕籍乡亲包装“抗疫爱心包”。此外,杨鸿耀还心系家乡教育发展,一手创立并担任香港福州亭江中学校友会会长,为其捐助图书馆,对其建设发展倾注了深情关怀与殷切期望。杨鸿耀的生命轨迹深刻地诠释了爱国爱乡的真谛,他深知,个人的成长与成就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的滋养,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因而,无论身处何处,无论成就几何,他都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饮水思源,反哺母校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尽管早已在香港扎根发展,但杨鸿耀始终心系母校,几十年如一日地关心支持母校事业发展。他深知,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和教诲,因此,他选择用实际行动回馈母校,报答母校的恩情。



在其担任香港福州大学校友会理事长一职时,杨鸿耀广泛联络香港校友,加强香港校友会建设,为扩大母校在香港的影响等方面作出不少贡献。他虽远居香港,仍时刻心系母校,多次返回母校参加校友联谊活动,积极与广大师生一起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出谋献策。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福州大学应邀参加教育部港澳台办会同高校司举办的2023年内地高校教育展,闻此消息,杨鸿耀与香港校友会校友共同前往活动现场,助力母校参展工作,用在港福大校友的身份给予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耐心的解答,为福州大学的招生宣传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2023年,时值福州大学65建校周年,杨鸿耀及其夫人杨赛芳向学校捐赠400万港币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捐赠仪式上,杨鸿耀感谢母校的精心哺育,并寄语青年学子:有国才有家,国家的繁荣富强,是我们每一个公民能够有尊严地幸福生活的基础。他希望学子们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坚定的爱国者,珍惜当下的幸福,在大学里认真求学,奋发图强,争取早日成为祖国栋梁之才,赓续大爱教育,传承乐善精神,让薪火永相传。

多年来,杨鸿耀校友始终坚持感恩和回馈母校。2003年福州大学建校45周年时,他捐赠50万元并协助筹建化学化工学院院史室。2008年福州大学建校50周年时,虽然由于世界金融危机产生巨大震动,但杨鸿耀校友如常向母校教育与发展基金捐资200万元,为褒奖其捐资助学义举,福州大学将第一学科群6号楼命名为“杨鸿耀楼”。2012年杨鸿耀校友带头捐资20万元带领香港校友会共集资55万元为母校捐植芒果树。2013年建校55周年,杨鸿耀校友捐资100万元在母院设立“杨鸿耀奖教奖学金”,用于奖励学院科研、教学一线优秀教师及优秀学生。2015年杨鸿耀校友捐资50万元,在母校旗山校区亿年火山口种植樱花林。2018建校60周年时,杨鸿耀校友再次捐资100万元,支持母校的教育发展。此外,杨鸿耀校友还为学院教工之家、学生“一站式”社区捐赠健身器材和傢俬等。



从经济上的慷慨解囊到精力上的倾力灌注,杨鸿耀先生对母校的深厚情感与无私奉献的反哺精神,如同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激励着无数福大学子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步伐砥砺前行,共同谱写福州大学发展新篇章,努力将学校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书写着属于福大人的辉煌与梦想。

敢拼会闯,扬帆商海

杨鸿耀的创新创业之路,是一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奋斗史诗。背井离乡,初抵香港这片繁华之地,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文化的差异,他不得不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以粗重的劳力换取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未能磨灭他内心的热情与梦想,反而激发了他不屈不挠的斗志。

杨鸿耀在香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当时位于青山公路的乐安排海水化淡厂做杂工,当时一天的工资为二十几元。他来香港的时候完全不懂广东话,但在化淡厂里工作,语言并不是很大的障碍,因为承包商大多是华侨,工人也来自五湖四海,因此都以普通话沟通。不过,他深知要想在香港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就必须跨越语言的障碍,融入当地的生活。于是,他刻苦学习广东话,不畏艰难,不惧嘲笑,逐渐掌握了这门语言,为自己在香港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他还在塑胶厂做包装,在钟表厂工作。白天他努力工作,晚上就到夜校上课学习英文。后来经一位乡里介绍,他到新鸿基集团旗下的康业服务有限公司,当大厦管理员,这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

有一次,大厦的住客投诉住宅缺自来水供应,但当时已经夜深,工程师最快要第二天才能工作。杨鸿耀便亲自视察,因毕业于化工系,他一眼便看出是水泵出现故障导致水压不够,使高层住宅没有自来水供应,于是亲自将水泵修理好。第二天,当工程师来检查时,发现水泵已经修好,便向经理夸赞杨鸿耀能干。杨鸿耀也慢慢发现,他的才能在这里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因为大厦一般的水电问题,对他来说都不难解决。

在大厦管理领域,杨鸿耀展现出了他非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总能在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找到症结所在,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住客和同行的广泛赞誉,这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口碑和人脉资源。渐渐地,他便萌生创业的念头。后来一个乡里介绍他承接大厦的管理工作,杨鸿耀便踏上了创业之途,慢慢生意愈接愈多,最终在1987年创办了新城市管理服务有限公司。

然而,杨鸿耀深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只有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物业管理领域开创了一片新天地。他创办的新城市管理服务有限公司,从最初的一幢大厦的管理权起步,逐渐发展壮大,现已管理近二百幢各式屋邨、工商大廈等,成为了业界瞩目的焦点。

杨鸿耀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始终保持着对工作的热情和敬业精神,时刻关注着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他善于抓住机遇、勇于创新、敢于挑战自我。他的这些品质不仅让他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更成为了无数福大人心中的榜样和楷模。

杨鸿耀校友以其非凡的历程,深刻展现了爱国爱校、情牵故土、勇于拼搏的精神风貌,他的事迹鼓舞着每一位福大人更加紧密地凝聚在一起,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让我们并肩同行,在新时代的伟大航程中,合力谱写爱国爱校、回馈桑梓的新辉煌,让这份浓烈的家国情怀如同璀璨星辰,代代相传,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