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事迹
  首页   校友风采   校友事迹   正文

春华秋实报闽都

信息来源:暂无发布日期: 2007-09-09浏览次数:


春华秋实报闽都

——访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孙芳仲


                                  一
    从1984年参与创建闽江职业大学,到2002年奉命去组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孙芳仲亲身经历了闽大18年的发展过程。
    “面对当时一无校舍、二无师资、三无设备、四无可以借鉴的经验的困难,原市委书记袁启彤同志鼓励我们说,‘只要不缺创业精神,就什么都不怕!’,他提出亲自兼任这所‘四无’学校的校长,并且为学校起了很响亮的名字‘闽江职业大学’。”在接下来的14年中,福州市连续三任市委书记袁启彤(原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习近平(现浙江省委书记)、赵学敏(现国家林业总局副局长)在任期间分别兼任了闽江职业大学的校长。孙芳仲说,从每个专业的设置到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的设计,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到学校重点项目的建设,学校办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有力支持。
    教职工总人数仅为24人,却开设了7个专业,招收了370多名学生,福州市的第一所地方大学当年创办、当年招生、当年开学、当年火爆!
    当时担任闽江大学两个分校之一鼓楼分校书记兼校长的孙芳仲已经意识到,即使是办大学层次的职业教育,也一定要把姿态放低、再放低,只有把自己完全融入到社会生产的第一线活动当中,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力。在他的坚持和倡导下,定期组织各专业学生到市民中“献技、亮相”,接受家乡父老们的指指点点品头论足,成为了闽江职业大学社会实践活动的“传统节目”。
                                二
    “自费,走读,不包分配,择优推荐”,孙芳仲认为,学校创业之初就开宗明义确立的第一办学原则,具有很高的前瞻性。“不但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甚至整个普通高等教育最终都走到这条道路上来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它,就更有价值。”
    但是,当时孙芳仲和他的同事们却面临巨大的压力。“不但社会上对短期职业大学的认可度很低,即使是我们教育系统内部也有相当多的同志是把它当作不入流的‘另类’教育来对待。”
    在那种情况下,孙芳仲和同志们清楚地知道,他们只有凭借自己的特色才能为自己争得应有的地位和社会认可。
    什么才是“自己的特色”?孙芳仲归结了8个字:“专业鲜活,学生能干。”
    专业鲜活,就是能够眶准社会急需,灵活地办出我有你无的独家专业来;学生能干,就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强,肯于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用人单位用得上、使得好。孙芳仲说,这8个字差不多可以涵盖教育的全过程。前者反映的是教育的设计水平,后者反映的是教育的实施水平。
    为了保证专业设置的灵活性,他们在当时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大胆突破,浓度了许多新做法。比如,大专业招生,小方向培养(即按大类专业招生,根据社会用人需求设置多个专业方向,学生毕业前可以灵活选择某个专业方向,接受重点训练后走向工作岗位);还有间歇招生,隔届开设(即设置两年或三年一招生的专业,以满足需求量不大但持久的用人需要),等等。
    这些在当时并不被人们认同的做法,若干年后,在职业教育领域变成了被普遍推崇的经验。
                               三
    实际上,作为职业大学,闽大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课题是怎样突破普通高教传统,进而形成自己的办学模式。孙芳仲说,“由于办学之初,我们就给自己挂上了‘不包分配’的牌子,所以,毕业生就业率自然就成了社会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标准。”
    正是因为有了“就业率”这顶“紧箍咒”,就迫使他们把办学模式始终锁定在“校企结合”上。
    从建校开始,闽大先后在福州市外经贸委、土地局、乡镇企业局、法院、福州晚报、福建省平安保险公司、福建省旅游局、福州军区卫校等联合举办对外贸易经济、乡镇建设与规划、法律、新闻、旅游、金融保险、医学、临床检验等专业。后来,他们又把联合办学触角伸向了省外、国外,与西安科技工程学院、台江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福州服装分院;与澳大利亚筹伯大学、福建实达集团、福建海峡人才市场联合举办了闽江大学爱恩实达学院。
    通过联合办学,不但实现了很高的就业率,而且还为学校的师资建设和教学改革开辟的崭新的途径。“这在当初看起来是一种被迫的选择,现在却已然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体现的是一种辩证法吧。”孙芳仲说。
                            四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两个极端中寻找平衡点。”孙芳仲说,一方面他们要努力克服“学科本位”的倾向,避免把学校办成“本科压缩饼干”;另一方面,又要克服只重技能训练而忽视全面素质提高的倾向,避免走入“半人教育”的误区。
    “我们的经济是,依据企业或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要求,按照‘职业能力’的逻辑来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应用性’的特征;同时,把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等课程列为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了十几门人文社科类的辅修、选修课程,以强化文理渗透。”
    在他的倡议和主持下,学校还在福建高校中首创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中,并加以分段实施。入学阶段重点学习现代礼仪规范、礼仪的基本知识;学习期间结合职业道德教育重点进行礼仪养成训练;毕业前则结合就业指导,重点进行应聘礼仪、工作场所礼仪的教育。在孙芳仲的推动下,礼仪教育还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一个部分。学校成立了全省高校中第一个礼仪协会,建立了礼仪表演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让雷锋精神常驻校园”也是孙芳仲极力倡导的活动。从1987年开始,坚持了十几年,常抓不懈。这项活动又逐步演变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活动项目,比如“进深山、认穷亲”活动、节假日青年志愿者活动、捐资助困活动等。
    由于特色鲜明、培养质量高,闽大的学生成了当地行业企业的“抢手货”,许多专业的毕业生提前半年就被“预订”一空。社会各界也对这所“另类”大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几年中学校共收到各种捐赠总价值超过千万元。
                               五
    2002年,经有关方面批准,闽江职业大学与福州师专合并升格为本科大学。从建校初担任鼓楼分校书记兼校长,到两分校合一后担任党委副书记,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副校长,党委副书记、校长等职务,孙芳仲说他与闽大结下了“很深很深的感情”。
    但是,他必须对这段整整18个的感情做出割舍。组织上决定由他去组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这是对这位福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创业者的信任和期待。孙芳仲欣然受命。
    孙芳仲也向组织证明了他“宝刀不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学院各项工作就平稳步入轨道,规模超过了4000人。他说他们靠的还是老招法:一是政府的支持,二是领导班子的集体智慧,三是全校教职工的齐心协力。
    然而,孙芳仲强调他绝不是一个仅仅凭感觉办学的经验型校长。他认为,当前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界尤其是摒弃精英教育的模式,树立大众教育的观念,牢牢地把培养目标定位在“灰领”、“银领”人才上;摒弃计划经验办学模式,树立特色即生命的观念,牢牢地把学校竞争力建立在特色与质量的基础之上;摒弃“国营”的办学模式,树立产业运营的观念,牢牢把办学追求瞄准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效益”上;摒弃封闭办学模式,树立大教育观念,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办学、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六
    孙芳仲不但亲自抓科研,比如主持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讲学,举办学术讲座等,而且还主动承担科研任务。近几年来,他主持、参加了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三本,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有10多项成果受到了各种表彰和奖励。
    作为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高职教育研究会会长、福建省高教学会常务理事,孙芳仲近些年更加习惯于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高职教育的发展问题。
    孙芳仲明确表示反对把高职教育完全局限于专科层次的思路。“不论是从国外的先进经验看,还是从我国现实发展的需求考虑,高职教育应该有自己系列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层次。”
    但是,他认为目前许多院校鼓励或引导高职生挤“专升本”的这条道路是一条误区。“这对高职教育,甚至是我国高教体系的建设有百害而无一利。”
    鉴于我国的国情,孙芳仲认为,可以考虑将原有的普通高校中本来就具有很强的应用性特征的院校与专业,如多数工科、农科、医科院校和专业加以改造,并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对接”,发展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时,在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框架下,开通各种学制教育间的通道,构建出符合终身学习要求的大职教体系。
    今年58岁的孙芳仲说,如果从1984年创建闽大算起,他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相依相伴,正好走过了20个年头。“看着这个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自己又身在其中,感到很幸运,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