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正是:使事业成为喜悦,使喜悦成为事业。 ——罗素
苏晋中,1964年毕业于福州大学机械系精密铸造专业。先后担任广州市科委副主任、广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领导职务。获得过国家机械部标准化成果三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广州市劳动模范等数十项荣誉。最让她真情流露的是闽江之滨昂扬奋发的少年壮志,和冶炼炉前十八年炽热如火的科研攻关。
求学
苏晋中出生于闽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是知名教育家苏克惠先生。苏先生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他从不夸赞孩子们,并且一贯告诫他们,学海无涯任何时候都理当勤奋,为人务必踏实低调、谦恭仁和,办事不办则罢,要办就一定要办好。良好的家教,加上解放初期,海防前线紧张的、半军事化的气氛感染,少年时起,苏晋中就体会到了一种只准胜利不能失败的责任感,养成了好学不倦、坚韧乐观的秉性。
1960年,年仅16岁的苏晋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州大学机械系精密铸造专业,成为班里年龄最小的学生。言及这个当年几乎被男性垄断的专业,她说:“重工业发展离不开铸造,我想从事工科,就是要和男性一样建设国家。我们毕竟是在学雷锋的时代长大的,为人民服务在我的心中很崇高……”她说,她曾为这想法激动过很久。
当年的福州大学全非如今这般环境优雅、设施先进。怡山周围一片荒凉,西禅古刹,寥寥无声。建校伊始,住无完屋、食无膳厅,学生宿舍窗子未及装上玻璃,四面透风,办公室、实验室是刚迁走的部队医院的几间旧房,图书馆则是借用相邻寺庙闲置的禅房,可谓一穷二白,困难重重。可是福州大学年轻的创业者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满怀着求学创业、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在卢嘉锡、张孤梅先生的带领下,开山辟路、筹建校舍、全力治学、艰苦创业。在一份珍贵的福州大学60级校友名录上,我们赫然看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可镁、世界生产力科学院院士陈栋梁、辽宁省政协主席郭廷标、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苏晋中的名字。
在老同学眼中苏晋中是个顽强倔强的女子,她是班里的学习副班长,她的勤奋好学与成绩优异,往往让一众须眉汗颜。苏晋中说那时除了专业学习,学生们还要利用假期到部队和农村参加训练和生产,“当时大家都很热爱解放军,特别是学雷锋,都和战士们同吃同住、同等强度地操练,没有一点特殊化……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更使我们感受到了生产的艰辛和农民生活的艰苦,我们常常省下国家照顾的口粮指标,接济同村的农户,难免个个营养不良。”当年,年轻、单纯、热情的苏晋中也因在训练和生产中的优秀表现,数度被评为学生标兵。
但是,60年代中期政治气氛日渐紧张。由于父亲是归国华侨,又是教育界的知名人士,苏晋中在“成份”上有了说不清的“问题”。尽管成绩名列前茅,尽管表现积极优异,苏晋中数次的入团申请都没有被接受,直到大学毕业前夕才得以加入共青团。这也因此让她在毕业分配不到理想的单位。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坚韧的意志和宽厚的性格的苏晋中并不因此而气馁,1965年9月,她收拾好简单的行囊,怀揣着“工程师”的理想,孤身赴粤,踏上了她的第一个岗位——广州市工具厂技工学校的三尺讲台。
磨砺
那段一面搞教学,一面搞生产的快乐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文革的风雨中苏晋中再次因为“成份”问题而被迫到工厂下放劳动。她却戏称那才是“专业对口”,因为她的工种是在热处理车间“喷砂”。熟悉铸造的人都知道“喷砂”是一项集脏、苦、累于一身的活。密集的硅砂在高压作用下撞击金属工件表面,清除附着的氧化皮、残渣、污垢,但喷砂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矽尘却无法清除,漫天的粉尘、碎屑夹着噪声,穿透工作服潜进发根处,严重影响操作人员的健康并污染环境。即使戴上双层口罩,吐出来的口水也是黑色的。问及感受,她的回答一如当年的简洁“学习雷锋精神,不怕死、不怕苦,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即使到了后来,厂领导基于她细致的“喷砂”技术,主动提出让她调任电工,亦被她十分“傻气”地拒绝了。理由有二:一是自己的技术熟练,有利于生产,二是她已习惯了艰苦的条件,不想让其他的同志再来遭罪。
磨难和考验并没有让苏晋中意志衰退,岁月的历练反而让她收获了包容和豁达。随后,苏晋中被调往广州花县的一个小铸造厂,成了那里唯一的一名技术员。厂小、设备简陋,但在这里苏晋中第一次拥有了真正的专业,赤子之情溢于言表。哪管是粉尘飞扬、热浪滚滚,哪管是设备简陋、防护粗糙,无论是造模、开炉,她都要抢着干,即使是累不堪言的铁水浇铸,她也同样不当看客。每一次开炉都在下午,作为技术人员,她不但要配料,到了晚上还要帮着清砂,而第二天“懂行”的她还要赶赴市里采购。不开炉的日子里,晚上她就呆在车间看书绘图。“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可能那时大家都一样。”忆及当时的情景,苏晋中深陷的眼窝里目光如炬。
1973年,全国范围内的汽车大会战拉开帷幕,苏晋中调进广州汽车厂加入了塑造“红卫牌”的行列。她说自己喜欢汽车厂,因为专业对口,且具挑战。但一年之后广州压铸厂付诸建设,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苏晋中又马不停蹄地赶赴百事待举的压铸厂。这一次的课题是解决黑色压铸的模具材料,以弥补国内研究的一项空白。项目由广州压铸厂、上海材料研究所、广东机械研究所、广州机床研究所共同攻关。这也使年仅30岁的苏晋中成为了项目组里最年轻的负责人。有些忐忑,也有些跃跃欲试,苏晋中当时并不知道,就是这一次的调动,促成了她在技术领域以及管理领域的一次质的飞跃。
谈及那段火红的岁月,谈及“直伞齿轮黑色压铸”、“黑色金属压铸锤片”以及新型耐热高导材料CR_ZR_MG_CU(铬锆镁铜)合金的研制成功,苏晋中反复强调这是众人合力、共同攻关的成果,是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的成果。当时为了研制模具材料的配方,大家四处奔走,在浩如烟海的资料堆中寻找突破口,夜以继日地守在炉旁反复实验。在铍铜合金的加工实验中,由于炉内千余度的高温还原了氧化铍中带有剧毒的铍元素,有可能导致严重的铍中毒。为保护工友的健康,苏晋中毅然带领课题组的技术人员,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进行实验,并抓紧研制新工艺,净化厂里的工作环境。即使休息在家,她不是翻书查资料,就是整理实验数据,有时深夜睡梦中也会忽地坐起,赶快抓起笔记下什么。在压铸厂的熔炉前,苏晋中一干就是八年,其间她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杰出的精密铸造专家,实现了她儿时“工程师”的梦想。
“最艰难的时候不是你遇到了多大的阻滞,而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走的路在哪里。”苏晋中从来没有迷失过自己的路,那条路一直在她自己的心里。
荣誉
天是那样的蓝,又高又远,1979年的冬天与以往的任何一个冬天一样,但对苏晋中而言,不同的是,她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钟情于科研的她,一刻也没有忘记父亲的叮嘱“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和昌盛”,她决心以共产党员的修养,一辈子踏踏实实为国家为人民多办事。
随着“直伞齿轮黑色压铸”、“黑色金属压铸锤片”、“耐热高导CR_ZR_MG_CU(铬锆镁铜)合金的研究”、“锌、铝、铜压铸件技术条件标准制定”、“铝合金压铸模具润滑涂料的研究”等5项科技成果的取得,随着《广东省工艺技术汇编压力铸造》、《黑压铜合金模具材料的使用》等二十余篇科技论文的发表,荣誉也接踵而至。八十年代初期,类似科技成果少,女性在这个领域里取得成果更是廖若星辰,为此苏晋中显得尤为突出。国家机械部标准化成果三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奖、广州市劳动模范、广州市先进工作者、广州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广东省先进工作者、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 难忘年仅30岁,她第一次在全国压铸会议上报告科研成果,掌声雷动时喜悦的心情;难忘获得广州市劳动模范,她初次得到领导接见,为知识分子拨云见日而留下的欣慰泪水。但她还是不愿多言荣誉,说这不过是她不断学习的一张成绩表,她希望这份成绩表能够无愧于母校的培养。
当我终于追问起她成功的秘诀,她和蔼又宽容地笑了笑:“要老老实实做人,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是呵,实干铺就了成功之路!纵使万丈豪情,又怎及得上彻底的、热情的、诚恳的真功夫?人生的舞台上,鲜花与掌声必定要以勤奋为代价,而勤奋的背后必定是对许多常人所拥有的快乐与安逸的舍弃。回首苏晋中的荣誉之路,踌躇满志的人们是否应当这样检视自己——在一个个平淡的过程中,你是否努力过、付出过,你是否用真诚和厚道为你的人生旅程做好了铺垫。
超越
1983年夏天,正在炉前指挥生产的苏晋中,接到组织部门通知,正式任职广州市科委副主任。她说自己醉心于科研,从未设想过从政,但往往历史的瞬间就在不经意中定格。上任之初她分管科研机构和技术职称改革,一向对利益缺乏一些“竞争”意识的她,旋即迎来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大潮,并以一个协调者和操作者的身份,被推向了全国技术职称改革的风口浪尖。面对着熙来攘往的申诉*,背负着一跃而起的千钧之重,苏晋中凭借一以贯之的学习心态和无私无畏的开拓精神,在市场竞争与利益分配的关口指挥若定。她坚持深入基层实地调研,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在看似纷乱的场面中,理清了主线,稳住了人心。当广州职改平稳告结,当科技市场日渐开放,苏晋中心内坦然,如释重负。她说:“幸亏自己爱学习的习惯一直坚持,在一边学一边管中,慢慢地融入,与大家一起摸索出一些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
如果成就感蜕变成一只不思进取的壳,里面只能是一个不断萎缩的自己,只有不断地挑战和突破,智慧才能焕发出至美的光芒。科委六年,苏晋中实现了人生的一次完美超越。
中年的心境与秋色最易调和。不惑之年,苏晋中调任广州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主持日常工作。但正如她自己总结的那样“想做点事情,就没有清闲的时候”。
广州市科协下属着80多个市级学会(协会、研究会)、13个区(县级市)科协、54个大中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科协,联系着120,000名市属学会会员和基层科协会员。会员包括在广州地区的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科研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身为当家人,苏晋中与广大科技人员保持着密切联系,真心爱护一切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真诚工作的科学家,熟悉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历经了人生起伏,苏晋中清醒地意识到构筑法制保障对于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性。为维护科技团体、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上任伊始她就呼吁要为科技团体立法,并为此四处奔走,经过近七年的努力争取和呕心沥血的工作,我国首部科技团体地方法规--《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条例》终于获得通过。走上了依法治会的轨道,依靠着强大的专家队伍,苏晋中的步子迈得更大了。为了提高科协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她多次组织大型政策咨询论证、惠民科普宣传和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使科协“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的形象深入人心。从增强团体的凝聚力和科研实力出发,她又提出"科协办实业,实业兴科协"的改革思路并付诸实施,在她任内中国科协广州科技园在开发区破壳而出,不仅领全国之先,且已成勃发之势。
接下来的日子,一切仍然那样的坦坦荡荡、实实在在。1998年在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苏晋中当选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在十二届人大获选连任。
有人说现实中的领导人一般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个人权威的领导,他运用手中的权力发号施令,但权力并不等于威信,结果往往是众人面服心不服,甚至于阳奉阴违;第二类是以身作则的领导,他严于律己、事必躬亲,但以身作则终究只能带动一部分人,仅仅如此并不足够;第三类是创造活力氛围的领导,他善于凝聚士气、引导人心,创造良好条件和竞争氛围,使所有成员承担相应责任,并主动去完成。苏晋中就属于这第三种。在专业上她充分信赖并欣赏法制工作委员会的年轻同志,并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智慧,善加引导,使得这个集体具备了求实创新的远见,一丝不苟的严谨,和与时俱进的高效。
也正是因为这个朝气蓬勃的集体,苏晋中的名字仿佛凝聚了万钧之力,与广州市的科技发展与法制进步息息相关。《广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颁布,《广州市专利管理条例》的实施,《广州市人民大会代表议案条例的》的通过,每一次审时度势的决策背后是对科学发展的清醒认识和对以人为本的深刻理解。当全国首次地方法规监督听证会在广州成功举行,当制约市场的68项行政许可被一次性撤销,当泛珠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科技咨询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广州拔地而起,苏晋中也越来越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关于她的一些美谈也因此不胫而走。
8年了,苏晋中坐在广州市人大5楼办公室里,看着午后透进窗子的阳光,偶尔也会想到时间。人,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有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花甲之年,苏晋中仍然是那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自己,仍然思想敏锐、思维敏捷,只是阅历使她对人生多了一份从容和关爱。在这份关爱里,有她的事业、家庭,有她的亲人、同志,还有她的鼓浪之波和菁菁校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苏晋中兼任着福州大学广东校友会的名誉会长。她热情地关注着母校的发展,不遗余力地宣传、推荐校友的卓越成就。母校周年华诞,她不远千里欣然前往,并与其他校友共同为敬仰多年的张孤梅书记、卢嘉锡校长捐铸了铜像。揭幕当日,塑像栩 栩如生的表情,令老教授的亲属,不禁泪洒当场。
春秋数度,往事如歌,苏晋中用一个凡人的故事书写了一段厚重的历史,挥洒并延续着一份令人尊重的感动。我想知道她感受到的最大幸福是什么,她说:干自己能够干的事,把能干的事情干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