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国章很忙。时任莆田萩芦镇党委统战委员兼副镇长,要分管统战、侨务、科技、农业等多项工作,每一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周末,几乎每个晚上都得抓紧加班加点,和领导班子开会,和村民开会……在基层工作的日子里,他就是这样,十五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
扎根农村 把繁琐无味做成有声有色
1995年7月份,严国章刚从福州大学资源系毕业。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的含金量,让他能轻松地在城市里找个对口的工作。然而在毕业分配中,得知被分配到莆田县新县镇工作。那里是莆田一个又偏僻又贫穷的乡镇,再加上每天只有几部班车出入,交通不便,条件十分艰苦。谈及选择,他很平和:“这是那个年代的政策,只有我们那一辈人才能理解那种情怀。”他说自己是农村的孩子,“我是莆田市涵江区大洋乡人,对那里的农业、农村、农民这些事物都是熟悉的,有感情的”。因此他服从分配,又回到了家乡,挑起了新乡镇电管站副站长的担子。
可是出身资源系的他,对于电管工作完全是门外汉,又缺乏经验。可是秉承着做一行就做好的原则,他从头开始努力学习电管行业的业务知识,虚心地向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这一干就是八年。八年间,他恪尽职守,把枯燥无味的电管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他的努力被同事和群众都看在眼里,赞在心上,并得到了县、镇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在2000年元月,他所管辖的新县镇电管站被评为1998-1999年度整顿农村电价工作“先进单位”。
踏实工作 不断开创新思路
因为工作成绩出色,2002年12月,严国章被上级提拔为涵江区庄边镇的科技副镇长,开始分管农业、科技、企业和安全等工作。
“庄边镇也是涵江区的一个山区乡镇,经济很不发达,农业发展面临很多困难。”严国章分析说,“开始我是负责分管农业的。在新的岗位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工作,我意识到农民要致富奔小康,关键还是在于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为此他开始着手镇村两级科普网络的建设。一方面拉紧了镇科协和农技部门的联系,完善村级的电教化网络教育,在科普宣传方面下足功夫;另一方面,他加强政府与科研院所的联姻,举办了12期科技知识培训班,参训人数达2600多人。更把培训班办到村组,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蘑菇生产和枇杷管理。在工作中,他还创造性地推出“你点我干”的新举措,成立了十个科技服务小组,提高服务“三农”的质量。
他说:“副镇长的工作,就是要做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就是要多出主意、提思路、破难题,当好政府的好助手。我也是在边学边干,不断摸索。”2006年12月,在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中,他平调涵江区萩芦镇科技副镇长,分管的工作更多了。他并没有立马把以前的工作经验嫁接过来,而是先仔细研究了萩芦的乡镇情况,针对其以水果为主的农业结构,又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他借着开展“核心农户”培训为契机,抓科普办培训,树立精品村、示范基地、示范户,巩固“一村一品”农业特色产业,并且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集体采购30余台采茶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他采取内联外接的措施,以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涵江区秋芦果品交易中心为依托以秋芦镇果品同业公会为纽带,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协会作用,健全了营销运输服务网络。光是这样他还觉得不够,“为了满足群众对优质种子的需求,我们必须把技术‘引进来’,还要把我们的产品‘推出去’”。他加强了本镇与外地、外科院所的合作,在本地大力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先后从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引进枇杷 “贵妃白”和龙眼“冬宝9号”,从安溪调进铁观音茶叶等新品种进行示范栽培,使得当地农业科技意识和科技运用能力大大提高。
他认为在农村工作中农业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但是作为副镇长,村管村务也是必不可少。他在萩芦全面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创新改革,与亚太林业集团签约林地,完成林浆纸的一体化项目原料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六千”水利工程,完成林美、深固、东张、崇联、友谊、崇福等6个村的村级饮水工程,园盛、飞龙山地水利工程2个;新建官洪水库1座;崇圣、利东村小型农田水利修复、清淤水渠30多公里;完成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林美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招投标,并迅速投入建设。同时,他也积极推进村务公开和扩大村民参与度。在他任上,全镇无发生一起森林火灾事故,生产工作的完成率始终走在全区前列,萩芦镇深固村作为绿化先进典型在全市交流推广,国家级枇杷标准化示范园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并上报国家标准委批复。
抓重点,求实效是他工作的方针,实践中他也的确一以贯之,并且推陈出新,不断呈现亮点。在村务的执行上,他率先在全镇推行村集体会计委托代理制度,规范村财镇管工作,推进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在这方土地上的辛勤耕耘没有白费。工作至今,全镇上下崇尚科学,破除陋习,学文化、重科技、树品牌意识已蔚然成风。
岗位轮转 对农村的热情不变
十五年间,他工作历经三个乡镇,岗位从电管站副站长,升到了统战委员兼副镇长。可是不管在什么岗位,什么地方,他都坚守在基层,在农村。即使取得这么多的成绩,他只是很实在地评价“都是因为我对农村工作有热情”。
因为这份热情,他甘守艰苦,更努力地融入农村工作,甚至驻村入户,和群众打成一片。和他们共同探讨经济发展思路,积极为他们增收创收想法子,谋出路。
出色的成绩让他获得了福建省第二届长期坚持服务在基层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的荣誉。他说,他会以更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基层第一线当中,为山区的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福州大学记者团 徐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