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会新闻
  首页   美丽福大   校友会新闻   正文

陈锋情:十年磨一剑,以科技创新赋能数字化转型

信息来源:暂无发布日期: 2025-04-27浏览次数:

人物简介

陈锋情,1991年生于泉州南安,2010年考入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原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本科阶段成立软件开发工作室,2015年就读研究生时将工作室注册为公司,2017年经过路演、评选,入孵到福大科技园,并获科技园十佳创新创业企业称号。

从在校期间的学生工作室,到入孵科技园的企业,员工人数增加了数倍,项目也更多而杂,陈锋情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不少,“一般的企业管理者都是从基层一步步锻炼出来的,我却需要从学生的身份直接跨过去”。这一过程中,陈锋情不断摸索,带领团队克服一个又一个难题,科技园也始终积极助力,“正是在科技园的全方位孵化支持下,联创智云公司才能够稳步发展,取得一系列进步和成果。”陈锋情说。
  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公司逐步聚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数字化转型平台已应用于智慧教育、智能制造等领域,年营收突破千万元,并先后获得了双软(软件产品评估和软件企业评估)企业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福建省瞪羚企业、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多项荣誉。

突破瓶颈:聚焦创新成功转型

回顾创业的初衷,陈锋情说源于本科时期的无心插柳。当时,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开发了一些软件系统,但是发现落地和应用的周期很长,难度不小,而且,这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需求才有市场,何不成立一家公司,专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科研成果转化“痛点”?

框架很快搭起来了,但也很快遇到问题,最大的“坎”是方向性的,对公司的定位太过于“大而全”。公司的团队主要成员同时也服务于省级重点科研实验室,科研成果多而泛,大数据、图像、音频、视频……什么类型的项目都接,人力成本增加,但是精力分散,“接完了一单,但是完全不知道下一单什么时候会来,还能不能接到”,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公司发展一时间陷入“瓶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2019年前后,公司逐步确定了大数据跟基础软件的方向,顺利度过了创业生存期,慢慢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公司步入稳定发展期,团队先后参与了福建省科技厅的重大专项项目和高校产学合作项目,“集成化的深度学习平台及服务”项目入选省级技术创新重大项目,“数字工地—基于中台技术的数字工地平台”项目与“面向工业生产风险监测的多模态大模型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推广”项目入选福建省软件业技术创新重点攻关及产业化项目。

反哺母校:校企合作双向赋能

19岁进入福大,到就读研究生,再到创业、入孵福大科技园,陈锋情的30多年人生路,打上了深深的“福大”烙印。对此他心怀感恩,并通过多种方式反哺母校,实现共赢。

一方面,公司每年都会到对口的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引进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技术学习,涉及软件的开发、大数据、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的研究等领域,在实践中获得锻炼和提升。

另一方面,公司还会将一些未来预演的项目转化、沉淀为具体的研究课题,对接到学校的科研团队,老师会带着博士、硕士研究生们进行针对性的技术攻关,支撑企业创新和发展。在过程中,公司会将有共性的技术沉淀为产品,跟科研团队师生共享成果。

在多项创新创业赛事中,联创智云公司也提供了一定的辅助,比如项目路演中的财务规划、企业运营成本测算和项目交流等等。多年来,公司还在国家工信部、共青团福建省委等单位举办的各项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海峡两岸信息服务创新大赛”总决赛一等奖等近10项创新创业大奖。

陈锋情校友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在数字经济浪潮中刻下鲜明的“福大印记”——他不仅是实验室走出的技术拓荒者,更是架起产学研桥梁的实业践行者。从代码少年到企业领导者的蜕变之路,生动诠释了福大人敢于拼搏、勇攀高峰的精神品格。期待这份扎根母校、破浪前行的创业情怀,能激励更多福大学子在数字中国的宏伟蓝图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奋进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