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大学2025级本科生、研究生开学典礼隆重举行。恒锋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晓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陈晓东应邀出席典礼,并分别在校本科生开学典礼和研究生开学典礼上作精彩发言。这也是学校首次邀请杰出校友在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他们以学姐、学长身份,结合自身成长与科研经历,为新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学习、创新与使命的精神盛宴。
魏晓曦:埋头深耕积蓄力,厚积薄发见锋芒
校友简介

魏晓曦,1989年毕业于福州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为恒锋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州市人大代表,荣膺“全国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家”、“全国杰出创业女性”等称号。

在9月21日本科生开学典礼上,魏晓曦校友以“埋头深耕积蓄力,厚积薄发见锋芒”为题,分享了她与福大的两世情缘与人生感悟。
“我是1985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魏晓曦,现任恒锋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先,欢迎各位师弟师妹们的到来,很荣幸今天我们成为了一家人,拥有共同的名字,那就是福大人。”魏晓曦校友开场便以温暖的话语拉近了与新生们的距离。
她动情地回忆了父亲——福州大学1962级电机系学子的故事:“他们一肩扛着锄头盖校舍,一手拿书本学知识,用非常简单的设备做实验。”她的父亲毕业后奔赴周宁深山,建设起闽东群山中第一座水电站,“为山区点亮了第一盏灯”。这座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水电站,至今仍在输送光明,续写着“明德至诚”的精神史诗。
魏晓曦校友特别分享了自己在大学期间克服身体困难、坚持学习的经历:“病痛让我清晰地意识到我的时间比别人少,在别人挥霍青春的时候,我的计划表中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正是这段特殊经历,让她练就了超强的自学能力,为日后创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4年,她放弃“铁饭碗”,与同窗在居民房里用一台奔腾电脑敲下创业键,成立了恒锋信息。“31年我们只做了一件事:把客户及社会需求放首位,不断淬炼产品和服务,用信息技术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看着眼前朝气蓬勃的新生,魏晓曦校友仿佛看到了40年前初入校园的自己,心中满是期待、憧憬与迷茫。她对新生提出三点殷切期望,希望师弟师妹们能“更从容、更坚定地开启这段独一无二的‘福大成长副本’”:
“第一,知识和能力是你未来最可靠的‘外挂系统’。”她强调,大学是锻造学习能力、好奇心、辩证思考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最佳场所。“无论你是否钟情于现在的专业,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沉淀的学习方法、锤炼的解决问题以及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能力,都是能跨越领域的‘通用技能’。”
“第二,唯有热爱,才能坚持。”“大学最珍贵的,就是它给了我们‘试错的底气’。”她以父亲与自己这两代福大人为例,鼓励身处世界大变革时期的新生们找到内心真正的热爱,“把‘小我’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需求中,在热爱的领域里坚定深耕、不懈坚持”,创造出更有分量、更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珍惜‘同窗情’,这是大学给你的‘限定宝藏’。”她以自身公司核心团队中包含同班同学和舍友为例,说明了同窗情谊的珍贵价值。“你们现在住一个宿舍、一起上课、一起熬夜赶作业的同学,很可能就是未来能陪你‘共患难、同享福’的人。”
陈晓东:以使命为灯塔,以责任为航向,以创新为动力
校友简介

陈晓东,福州大学95级化学系校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杰出大学教授,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及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陈晓东院士以学长的身份,与研究生新同学们分享了自己学习、成长和科研的体会。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各位2025级新同学一道开启研究生生涯的精彩旅程。”陈晓东院士开场表达了对新生的热烈欢迎。
他深情回顾了在福大的求学时光:“三十年前的九月,我和大家一样,怀揣着憧憬与些许不安,踏入福大校园,成为福大国家理科化学基地班的首届学生。”他特别提到卢嘉锡先生倡导的化学“C3H3”育人理念——Clear Head(清醒的头脑)、Clever Hands(灵巧的双手)、Clean Habits(洁净的习惯),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学术根基,塑造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创新的思维方式。
陈晓东院士分享了大二加入赵剑曦教授课题组的经历:“要知道在三十年前,本科生能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是极为难得的机会!而赵老师更是手把手地指导我。”那三年的科研训练锻炼了他的科研能力,提升了论文写作水平,更让他学会了批判性思维,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针对“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有所作为”这一问题,陈晓东院士提出了三点深刻见解:
“一是以使命为灯塔,照亮前行之路。”他鼓励同学们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读研究生?是为了在专业领域继续深耕?是为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还是为了探索未知、追求理想、服务社会?”他分享了美国火箭技术之父罗伯特·戈达德的故事,以及魏可镁院士、吴明红院士的科研经历,说明使命驱动的科研精神如何推动人类突破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二是以责任为航向,书写科技报国。”他强调了对国家、社会和人类的责任,“责任让科研不止于个人的追求,而是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人类未来紧密相连。”并分享了付贤智院士和吴明红院士将科技成果服务国家需求和人民福祉的实例。
“三是以创新为动力,探索无限未来。”陈晓东院士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团队通过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化学、材料、物理、电子、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在生物柔性电子技术和植物传感等领域取得的多项突破。他寄语新生:“作为新时代科研人,我们更要把创新作为前行的动力。”
他特别表示:“欢迎各位硕士生毕业后考虑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也欢迎博士生毕业后加入我们从事博士后研究。”
最后,他祝愿全体新生:“在福大学有所成、研有所得,成就更好的自己!”并与大家共勉:“今天我以福大为荣,明天福大以我为荣!”
薪火相传·新生心声
校友们的深情寄语在新生中激起强烈共鸣,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新生们的真挚感悟吧!
“听了魏晓曦校友的发言,我不仅深刻体会到她求学之途的不易与勤勉,还收获了三点尤为宝贵的经验。知识与能力是前进的底气,热爱为坚持提供动力,‘同窗情'是我们成长路上一份别致的宝藏。”
——数统学院25级本科生周锦铭
“听完魏晓曦校友的演讲,我既为福大‘明德至诚’的精神传承而动容,更对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充满期待。演讲中最触动我的,是两代福大人的坚守,这让我明白,所谓‘厚积薄发’,正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与热爱。”
——环安学院25级本科生戴振豪
“聆听完魏晓曦校友的发言,我心潮澎湃。作为大一新生,我不仅看到了一家两代福大人的传承,更深刻理解了母校‘明德至诚,博学远志’校训的深厚底蕴。”
——材料学院25级本科生张凯鑫
“魏晓曦校友最后给我们分享了三点感悟。知识、热爱、友谊成为三大主题。三点建议,不多不少,却住进了我心里,不仅解答了我初入大学的迷茫,也让我明白大学生活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三点一线,而是全面提升自己的历练地。”
——经济与管理学院25级本科生白宇彤
“聆听陈晓东院士的讲话,其字里行间蕴含的母校深情与殷切期许,令我深受触动。院士提炼的‘以使命为灯塔、以责任为航向、以创新为动力’,更是一语点醒了我:研究生生涯远非知识的简单累积,更是方向的锚定、担当的淬炼与勇于突破的创新旅程。”
——环安学院25级研究生于文昕
“陈院士的演讲让我深刻思考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有所作为。科研不仅是为了个人的成就,更要承担起为国家和社会贡献的责任。我们不仅要深耕专业领域,还要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社会和人类的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
—— 人文学院25级研究生陈嘉诚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陈教授带着温暖与期盼的分享,让我开始认真思考自己读研的初心与使命,也坚定了我要在在福州大学这片沃土上,脚踏实地,努力学习的决心!不仅学习如何做学术研究,更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的福大人!”
——马克思学院25级研究生魏雅婷